研究農業生產,應建立農業生態的觀點,施肥也不能例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之一,就是應用先進科學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其符合農業發展的生態系統,使農業各部門的結構合理,比例協調,進而以合理施肥和其他農業技術措施來加速和擴大良好的農業生態循環,這樣才能生產更多、更好的農林牧副漁產品,同時也能不斷地提高土壤肥力,達到長期高產優質的收獲。
農業的主體——植物生產是植物利用日光光能制造有機物質,所以它屬于一性生產,動物生產是利用植物生產的物質來進行的,是能量和養分的再利用,所以屬第二性生產。因此離開植物生產而發展畜牧業,都是不可能的。在輪作制中包括綠肥作物或種植牧草都是為了解決飼料問題,以促進動物生產。

合理施肥能促進生態系統的循環,加速并擴大植物和動物的生產。如果施肥不當,如只用有機肥,不用化肥,猶如我國古代有機農業,雖然土壤肥力能保持平衡,作物產量也能達到一定水平,但不能大幅度提高。南宋陳敷總結中國施用有機肥料的經驗,提出了“地力常新壯”的見解。而在19世紀,歐洲農業生產是以輪作制為主,沒有嚴格的施肥制度。單靠輪作制來回復土壤肥力是不可能的。久而久之,地力逐漸衰退,且把這種現象說成是“地力遞減律”。從這些試試說明有機肥料能提高土壤肥力。施用有機肥料是能量和養分的再利用。由于其養分的釋放與作物的需要又常不相一致,數量也可能不足,所以增產幅度小。因此,必須增施化肥,才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產量。
由于化肥增產顯著,世界各國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價值優良品種的推廣,農田水利的改善等等,糧食生產隨著大幅度的提高。由于近十多年來我國有機肥料施用量逐年減少,土壤肥力有所下降,特別是雙三熟,耕作層變淺,犁地層增厚,出現清泥層,阻礙水分垂直滲透和土壤環境更新。這些現象都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傊,合理施肥要從農業生態的觀點來考慮,這樣才有利于農業長期的全面發展。 |